当前位置:首页 >> Word教程 >> Word宏案例

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积极因素视而不见

访法国学者罗弘:西方媒体对中国经济积极因素“选择性失明” 新华社记者周昊瑾 杨骏报道 洛朗·米舍隆(罗弘)是一位法国学者,*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经济时经常只看到一面,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因素却视而不见。 他说,不能只凭短期波动数据或个别企业的负面消息来判断整个国家的长期经济走势,因为任何国家的经济都会有起伏。尽管中国经济现在遇到一些挑战,但他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中国经济有信心,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应对挑战,对中国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 罗弘指出,在“脱钩断链”的大背景下,特斯拉、英特尔、奥迪等许多国际大企业仍在中国继续投资。 他还表示,*近一些西方媒体不断唱衰中国经济,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言论存在很多逻辑漏洞。 罗弘在他的新书《理解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中试图客观真实地呈现当代中国,他的独特观点受到法国媒体的关注和好评。 他发现,一些西方媒体在竭力贬低中国经济前景时,常常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言论之间反复跳跃,不久前还炒作“中国威胁论”,现在又炒作“中国崩溃论”。大爷啊,你以为中国真的要崩溃,怎么能给西方带来毁灭性威胁呢?罗弘告诉记者,这些年来美国等国家一直宣扬中国对西方构成所谓的“生存威胁”,他们就是想通过这华而不实的说辞,让大家相信中国对全球都有“威胁”,然后美国就能当救世主了。 可真搞笑,这一套说辞一次次被打脸,这些西方媒体又来了一套新的叙事方式。罗弘批评说,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都发布了中国经济的好消息,但这些西方媒体却选择无视,还在继续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崩溃”的经济体,一个“凄凉地”不适合做生意的地方。 罗弘直接说,这种声音熟悉得很。“2013年到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倍,但2013年的时候就有人说中国经济崩溃了”。 罗弘表示,西方一些人喜欢对中国经济进行负面预测,但他们的预测总是和事实不符,“他们像是念咒语一样,好像一直念着对中国的悲观预测就能让预言成真”。 罗弘指出,当一些西方媒体别无选择,只能报道中国的积极信息时,他们总是在标题结尾加上一句“但代价是什么?”,比如“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满足了国内30%的能源需求,但代价是什么?”。

他感慨地说:“靠,欧洲记者就是不行啊,传个真实的中国形象都他妈难。你要是敢这么做,编辑肯定会给你扣一顶凸逼帽,妈的有什么好处么?那些还敢说实话的西方记者就一个个离开了新闻机构。”

他觉得,以后西方媒体可能得在对中国的报道里“多说点真话”。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代表着疯狂发展的国家有更多的了解了。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